编者按: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已历经数千载。在这跨文化对话的历程中,我们的文化被丰富、视野被拓展,我们的文明日益彰显出世界性的意义。孕育于中外文明交流史中的海外汉学,也渐成“显学”。那些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足迹的汉学家,以及围绕他们的研究与对话,都值得被详尽梳理。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与全球103个国家开展文化合作交流;汇聚5000余名汉学家、翻译家等资源。为梳理各国的汉学史知识与优秀的汉学家们,丰富海外汉学研究,助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特依托现有资源,以国别为单位,开辟“世界汉学档案”系列专栏。
截至目前,“世界汉学档案”系列已整理发布尼泊尔、蒙古国、罗马尼亚、墨西哥、保加利亚、伊朗、白俄罗斯、巴基斯坦、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等10个国家、共计14篇的国别汉学档案。
为更好地厘清各国汉学发展脉络,“世界汉学档案”将以世界汉学的发展历程为基础,分国别对各国的汉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搜集、汇聚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汉学家们,以致敬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日推出的国家是波兰:《波兰汉学档案》。
波兰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孛烈儿”,中波两国有文字记载的交往最早见于13世纪,彼时主要集中在外交及政治层面。
1564年,波兰耶稣会成立。第一个到达中国内地的波兰传教士是安德烈·鲁多米纳,中文名卢安德。鲁多米纳于1626年到达澳门,并从澳门前往苏州附近德嘉定学习汉语。在中国期间,鲁多米纳曾用中文写过两篇短小的作品。1628年,鲁多米纳被派往福州,最终于1632年于福州病逝。
卢安德,字盘石(P. Andre Rudomina), 1594年生,1618 年5月31日入会,1626年来华,读书修士,1632年9月5日卒于福州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口铎日抄》,西教士有艾儒略、卢安德等人的对话集
第二个到达中国的波兰传教士是米克瓦伊·斯莫古莱茨基,中文名穆尼阁。1646年,穆尼阁到达澳门,之后主要在杭州一带活动。期间,他了解了中国风俗并学习了汉语。穆尼阁在华期间,向薛凤祚等人传授了大量的西方数学、天文学知识,并首次将哥白尼学说介绍至中国。
穆尼阁
如果说穆尼阁的贡献在于向中国人传播了当时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那么另一位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则在西方人认识中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卜弥格原名米哈乌·博伊姆,于1644年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他是最早对中国科学文化全方面产生兴趣的欧洲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到西方的欧洲人。
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
卜弥格在中国期间,对中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并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地理、历史、科学、文化、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著作,包括著名的《中国地图册》和《中国植物志》。其中《中国地图册》不仅包括对中国地理的描述,还用大量的文字说明记载了17世纪中国的语言、文化、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植物志》是欧洲第一部关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动植物资源的书,在书中卜弥格将一些原产于中国的植物第一次介绍到欧洲。
卜弥格所著的《中国植物志》
此书中有些植物,如柿子、茯苓,是由卜弥格首次介绍至欧洲。也有一些植物在之前已经被欧洲人所熟知,但卜弥格在此书中对这些植物的形态、产地、功效等进行了更深入的补充
卜弥格所著的《中国地图册》插图
这部地图册有18 张地图,其中包括15 张当时中国的各行省地图、一张中国全图、一张海南岛图和一张辽东地图。在这部地图册中,卜弥格不仅相当准确地描绘了中国各地一些主要的山川走向、重要城市,而且还介绍了各地的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并对马可波罗等前人对中国各地地名的认知重新进行了梳理,确认了正确内容,更正讹误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卜弥格的 《中国地图册》还包括非常详尽的文字说明,使得这部地图册更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
1648年,卜弥格来到了陕西西安,并见到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卜弥格将碑文内容翻译成了拉丁文,并做了详细的注释。这一重要的历史贡献后来被耶稣会著名学者基歇尔用在了他的著作《中国图说》当中。在翻译、诠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规程中,卜弥格还形成了第一部汉语与拉丁文的词典。研究表明,卜弥格还是第一个向欧洲介绍汉语音调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卜弥格以一位杰出学者的勤奋和严谨,为欧洲介绍了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中国。他不仅是波兰汉学第一人,也是欧洲汉学的开拓者之一。
卜弥格所译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拉丁文版
在《中国图说》中,基歇尔引用了卜弥格对《西安府碑文》的三种诠释。第一种是卜弥格用拉丁文对碑文上的中文进行的注音;第二种是卜弥格用拉丁 文对碑文进行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而第三种则是他在前边逐字逐句的翻译的基础上,对碑文内容的意译。尽管在卜弥格之前,另一位欧洲传教士,法国人金尼阁也曾介绍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但金尼阁仅对碑的内容作了一个摘要性质的介绍,而卜弥格所做的却是非常细致、严谨的研究工作
18世纪末,波兰被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瓜分,经济文化发展遭到重大打击,汉学研究也一度中断。整个19世纪,波兰与中国的交往陷入低潮,并未出现系统的汉学研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波兰重新独立,汉学的传播和研究进入新阶段。
最早在波兰进行汉语教学的是鲍格但·雷赫特尔。1919年,雷赫特尔在华沙大学建立了远东教研室(次年改名为远东文化室),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汉语教学。1933年,波兰第一所专门从事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教学科研机构——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汉学教研室成立,杨·雅沃尔斯基负责主持教研室的工作。
雅沃尔斯基是使波兰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走上正轨的第一人,他曾在华沙和巴黎攻读汉学和日本学。但由于历史原因,雅沃尔斯基最终因战争而牺牲,其真正从事汉学教学的时间前后总计不过四年多,却被公认为波兰正规汉学教学的奠基人。他发表的学术著作集中在佛学方面,这使战前的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佛学研究中心之一。
与杨·雅沃尔斯基同一时期的,还有雷赫特尔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华沙大学汉学教研室的创立者之一的维托尔德·雅布翁斯基,中文名夏伯龙。1924年,雅布翁斯基在哲学系毕业后到巴黎去攻读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师承法国著名汉学家葛兰言,并在葛兰言的指导下完成了法国高等汉学院的博士毕业论文《礼记中的个人情感和礼制》。
1930年末,雅布翁斯基从巴黎来到中国,实地走访了中国多个城市,收集了大量的民歌、木刻、版画等民间艺术品,并据此完成了自己的高级博士论文《中国民歌研究》。在这部专著中,他引用了不少他在中国收集到的不同风格的民歌。
1934-1935年,雅布翁斯基任华沙大学东方学院讲师,期间他与杨·雅沃尔斯基一同完成了汉学教研室初创时期的各种工作。雅布翁斯基还培养了大批汉语翻译人才,开创了从中文直接翻译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他译的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不仅是波兰第一部由原文翻译的中国小说,也是第一部用欧洲文字翻译的老舍的小说。
作为一个学者,雅布翁斯基维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渊博的知识,他的活动范围和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了汉学专业,他一生中用波兰文、法文、英文和中文发表的专著、研究论文、翻译作品和评论共70余种,他对于欧洲文化、艺术、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
华沙大学东方研究学院
和维·雅布翁斯基同时代,同受法国高等汉学院教育又曾同在华沙大学汉学教研室执教过的奥尔格尔德·沃伊塔谢维奇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汉学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学也颇有研究,曾参加过《中国文学作品选》和楚辞中屈原的作品的翻译工作。同时,沃伊塔谢维奇比雅布翁斯基更偏重对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研究和介绍上。他翻译过鲁迅、老舍、茅盾的短篇小说,主编并参加翻译了《郭沫若选集》。
沃伊塔谢维奇翻译的《郭沫若选集》
沃伊塔谢维奇翻译的《郭沫若话剧:屈原》
维·雅布翁斯基逝世后,雅·赫米耶莱夫斯基接替汉学教研室主任的工作,继承了前者的未竟事业。赫米耶莱夫斯基教授属于波兰第三代汉学家,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赫米耶莱夫斯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同雅布翁斯基及沃伊塔谢维奇合译的庄子的《南华真经》,译本中大量的注释和考证都是由他完成的。波译本《南华真经》装帧考究,译文力求符合现代波兰语规范,被认为是欧洲最完整、最好的一个译本。他的重要贡献之二是推动了华沙大学汉学教学现代化,他起用了北京大学毕业的根内福瓦·兹杜尼和马罗曼·斯瓦文斯基以及他当时的妻子、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胡佩芳教现代汉语,提高了学生现代汉语水平,培养了外事工作的翻译人才。
赫米耶莱夫斯基、雅布翁斯基及沃伊塔谢维奇合译的庄子《南华真经》
继雅·赫米耶莱夫斯基之后,米耶奇斯瓦夫·昆斯特莱尔教授担任了汉学教研室主任的工作。他可以算作第四代汉学家,也继承了雅布翁斯基和赫米耶莱夫斯基重视先秦文化的传统,把许多精力都放在研究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上。
他曾和别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孔子的《论语》,他翻译的《中国格言》中收集了孔子、孟子、韩非、司马迁等人的名言。他对中国古代的神话、艺术和建筑都有较深的研究,出版过《中国神话》和《中国古典艺术和建筑》。他用法文写作的《后汉书评注》是一部兼有翻译和评注特点的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米耶奇斯瓦夫·昆斯特莱尔翻译的《中国格言》
米耶奇斯瓦夫·昆斯特莱尔翻译的《中国神话》
米耶奇斯瓦夫·昆斯特莱尔翻译的《中国艺术》
与米·昆斯特莱尔同时期的,还有两位很有才华的汉学家,一是塔德乌什·日比科夫斯基副教授,一是兹比格涅夫·斯乌布斯基副教授,塔·日比科夫斯基被誉为元曲专家,曾翻译出版了明清小说中两部重要作品:《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在现代中国文学中他最有研究的也是戏剧,特别注意曹禺戏剧创作中受到的欧洲戏剧的影响。现代小说家中,他译过卢隐、巴金和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和老舍的《离婚》。
兹·斯乌布斯基是这些学者中唯一由捷克查理大学培养出来的汉学家,继米·昆斯特莱尔之后担任汉学教研室主任的工作。他是欧洲著名的老舍专家,他写的《老舍评传》是欧洲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评论老舍生平及创作的专著,内容详实,分析透辟。他还翻译出版了两卷集《老舍短篇小说选》。他的夫人泰雷莎·莱霍夫斯卡也是位汉学家,翻译出版了巴金的《家》。近年来他转向了《儒林外史》的研究工作。
塔德乌什·日比科夫斯基翻译的《老舍评传》
塔德乌什·日比科夫斯基所著《孔子》
波兰最年轻一代的汉学家正在兴起。耶日·阿布科维奇近年来翻译出版了老舍的《茶馆》和张贤亮的《绿化树》,耶日谢·格拉博夫斯基翻译了鲁迅的《野草》,同时发表了关于《野草》的赏析文章,他还翻译了郭沫若的《凤凰涅梁》,减克家的《诗选》,闻一多的《十四行诗》,袁水拍的《诗选》,冯至的《十四行诗》等。由此可见波兰汉学家的兴趣越来越集中在文学方面,而在翻译、研究中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现代文学。
除了上面介绍的汉学家以外,目前华沙大学汉语教研室的一些科研人员同样成就斐然,例如莉迪亚·卡萨莱沃在中国现代文学当面造诣很深,先后出版了《中国寻根文学》《当代中国小说选》等书籍。伊莱娜·喀乌仁斯卡博士在汉语语言学、民俗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曾发表《中国地名禁忌》《现代汉语地名的机制与起源》等论文。
1985年前,波兰只有华沙大学有汉学专业,1988年,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建立了汉语教研室,该教研室在汉语教学中注重实践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2006年,中国在波兰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成立。2008年,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也与中方合办了孔子学院。目前,格但斯克工业大学和罗兹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课,一些私立大学也已经或正在计划开设汉语专业或者汉语课程,甚至在一所中学也开设了汉语课,可以预料,波兰的汉学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孔子学院揭牌
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揭牌
参考文献:
[1].张西平,《西方汉学十六讲》[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2].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著,张振辉译,《中国的使臣:卜弥格》[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4].易丽君.波兰汉学的源流[J].国际论坛,1989(03).
注:以上图片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