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为34.7亿元,总产值超过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2%。在近日举办的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表示:“现在纪录片火了,各大卫视总监都纷纷表态要在黄金档播出纪录片,确实到了纪录片的夏天。”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受到关注
近年来,国际媒体与社会频繁讨论中国、关注中国故事,一些国产纪录片在海外受到关注,如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全美上映期间,美国影评网“烂番茄”给出了83%新鲜度的试片评价,远超同时期上映的其他影片;英国BBC在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示了春节的风俗、美食与喜庆气氛,颇受海外观众好评。去年,BBC连续播出多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说明其从以往所持的批判态度转变为较为积极、开放的态度,中国故事正在通过纪录片被海外观众接纳。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外制作人和导演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纪录片市场。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与业内专家一同探讨了中国自然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而中外合拍的纪录片也正走红于国际舞台——法国文化频道ARTE播出的《孔子》,由英国雄狮公司与央视科教频道联合制作,该片从历史、传记、学说与影响的多重视点讲述了孔子及其学说的故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由英国制作人修米·布兰坦与陈凯歌联合指导,利用现代遥感技术探测尚未发掘的秦始皇陵;澳大利亚Foxtel历史频道播出的《改变世界的战争》,由央视科教频道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作,力图让西方观众认识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专家指出,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可以挖掘的纪录片素材丰富多元,只要把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运用合理,便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从而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纪录片IP已形成品牌效应
对影视产业来说,IP这个词并不陌生。电影、电视剧、网剧把IP视为制胜法宝,一些影视公司通过大量购买IP来弥补原创能力的缺失。但在纪录片生产领域,IP概念却很少被提及。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回忆,当时做这部纪录片时,根本没想过要将这部片子以商业运营的模式来制作。然而,《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一炮而红,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就连淘宝上也出现了“舌尖”同款系列食品。这样的现象,在之前的纪录片人眼里,根本不敢想象。《舌尖上的中国》突然走红,创造了2亿多元的商业利益,紧接着,《舌尖上的中国2》仅广告费收入就高达8000万元,和商业电影《私人订制》的植入广告收入几乎持平;随后《舌尖上的中国3》独家冠名拍出了1.18亿元高价;最后推出的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使得《舌尖》系列形成了真正的IP……这些都证明,除了电视媒体,产业化的纪录片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几年前,国产纪录片还在单纯依靠内容品质吆喝呐喊,那么在如今多元化的跨媒体营销策略已成气候的大环境下,打造纪录片的IP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干超看来,“发展纪录片产业,就需要持续不断地推出精品佳作,并开拓多种平台空间,释放商业价值。‘持续不断’则意味着要成功打造出纪录片IP”。干超表示,美国探索频道的模式代表了过去几十年比较成功的纪录片商业体系。由于其在不同层次上构建了很多成功的IP,其自身品牌也已经具备了很大的商业价值。
人才匮乏仍制约产业发展
在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上,央视纪录频道公布了《航拍中国第二季》《自然的力量第二季》《我的年夜饭》《城市24小时》等10部2017年最新联合摄制项目。新疆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总监曾健表示,新疆有丰富的纪录片资源,有较为成熟的纪录片创作队伍,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力不足、财力有限,有些选题不敢想,缺乏市场化运营人才”的实际困难,与纪录频道合作有助于找到新的方向。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显示,进入大营销时代的纪录片呈现出季播化、品牌化的特点,但市场动力不足、人才匮乏依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几乎无一机构不说人才紧缺。纪录片人才培养周期长,综合素质要求高,行业面临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的考验。当前纪录片观众趋向年轻化,纪录片制作和运营人才需要大量年轻人,现有人才储备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必须有源源不断成长起来的新鲜人才做支撑,建立与国际市场对接的人才培训机制已经成为纪录片界的共同课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教师李宁说。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