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本土化与市场!七国翻译家为中国作家指点迷津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7-16

  2025年7月15日,由世界汉学中心发起的“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国际工作坊”正式启幕。

  土耳其汉学家、翻译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东方语言和文化系教授吉来(Giray Fidan),西班牙汉学家、格拉纳达大学翻译和口译学院教授高伯译(Gabriel García-Noblejas),匈牙利翻译家、匈中友协名誉主席宗博莉·克拉拉(Zombory Klára),英国汉学家、翻译家蒲华杰(James Trapp),全球化智库外籍专家、美国学者谭嘉煦(Joshua Dominick),克罗地亚汉学家伊万娜·布尔詹(Ivana Buljan),北马其顿汉学家、翻译家席晓兰(Sara Cvetanovska)等七位资深翻译家与十余位知名中国作家代表齐聚世界汉学中心。

1.png

  世界汉学中心责任专家孙建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文学“走出去”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亟需突破“少数作家代表性过强、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困境。世界汉学中心作为国家级国际传播平台,此次发起国际工作坊,整合全球汉学翻译资源与中国优质文学创作力量,构建“作家创作、翻译转化、市场接受”的闭环生态。他强调,工作坊将以“务实性、针对性、可持续性”为原则,推动中国文学从“偶然出海”向“系统出海”转型。

2.png

  世界汉学中心国际写作中心负责人赵晏彪在发言中指出,本次国际工作坊与以往传统文学交流活动的核心差异,在于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为实现这一目标,活动前期已进行系统性筹备,邀请的海外翻译家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转换能力,更对所在区域的读者偏好、出版机构选题倾向等市场要素有着深度洞察。他们所分享的市场动态与需求信息,能够为中国作家提供明确的创作与推广指引,有效降低作品出海的试错成本。

3.jpg

  作家代表东来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作家群体始终致力于书写兼具民族特质与人类共通性的作品,期待通过本次工作坊,与翻译家共同探索“中国叙事”的国际表达范式,让扎根中国大地的创作获得更广阔的文化共鸣。

  开幕式后,活动随即进入“翻译家市场洞察”主旨演讲环节。七位翻译家依次就目标市场概况、成功译介案例、核心翻译方向及选题建议进行深度分享。

4.png

  吉来教授分析了从汉学家视角出发,其演讲既阐释了中国经典翻译需兼顾文化内核与传播适配性的核心原则,也分享了推动经典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传播的实践思路。

5.png

  高伯译教授的演讲聚焦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现状,不仅梳理了作品译介的类型分布与传播效果,还分析了当地读者偏好对译介选择的影响。

6.png

  克拉拉主席以匈牙利与中国文学关系为脉络,演讲回顾了数十年来两国文学交流活动,并重点解析了当代中国小说在匈牙利的翻译策略与推广成效。

7.png

  谭嘉煦研究员通过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翻译与出版市场的透视,其演讲揭示了当地出版机构的选题倾向、翻译标准及作品推广的关键路径。

8.png

  蒲华杰教授围绕中国文学翻译的本质展开论述,其演讲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精准传递与跨文化共鸣的构建。

9.png

  伊万娜·布尔詹教授演讲结合亚欧大陆文化特性,阐述了该区域对中国文学在题材、表达风格上的期待,为针对性译介提供了方向参考。

10.png

  席晓兰教授以中国和北马其顿文化关系为背景,其演讲揭示了文学作品如何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映照载体,既梳理了双向译介的历史脉络,也指明了契合双方文化特质的文学选题方向。

11.png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还发布了海外译介成果:三年来,世界汉学中心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徐宝锋教授的带领下,中心累计推进64项重要国际出版项目,涵盖文学经典、学术著作、儿童读物及当代主题出版物等多元类型,项目覆盖全球22种语言,辐射亚、欧、非等广泛地区。作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秘书处,联合本土汉学家实现“母语级”转化,已推动200余部典籍跨国出版。未来,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将持续深化合作,优化流程,强化质量与传播效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12.png

  当日下午的“资源匹配”环节中,作家们通过“快闪推介”形式,集中展示了涵盖军事文学、少数民族诗歌、科幻小说、地域散文等多元题材的作品,并明确翻译语种需求与出版方向。

13.jpg

  本次活动为期四天,旨在破解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资源集中化、市场对接低效等核心瓶颈,通过搭建“兼具市场洞察力的译者”与“拥有优质创作的作家”之间的直接对话平台,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高效触达海外读者群体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