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中心承办北京文化论坛“和合文化专题沙龙”,徐宝锋教授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9-26

  9月24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和合文化专题沙龙”在天坛神乐署举办。本场沙龙以“基于历史坐标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为议题,吸引来自埃及、澳大利亚、泰国、意大利、墨西哥等近10个国家的5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羚,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书记、园长马文香致辞。

1.png

  徐宝锋教授以《通古今之道,合天地之德》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整理。

2.jpg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天坛神乐署这片浸润着千年礼乐文明的圣地,实具深意。

  神乐署曾以中和韶乐“和神人、理万物”,以建筑形制呼应“天人合一”,其本身就是和合文化最直观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象征。在此探讨“通古今之道,合天地之德”,不仅是对历史智慧的致敬,更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与当代全球性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从而生发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时代新枝。

  一、和合文化: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哲学基石

  和合文化凝结于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之中。从《国语》所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辩证思维,到《周易》强调“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宇宙观照,再到《论语》倡导“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准则,无不体现“和”为和谐、中和、和平的价值追求,“合”为融合、合作、联合的实践路径。

  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塑造了中国人处理人伦关系、社会秩序乃至自然观照的基本规守,更在当代社会基层治理、经济协作与国际交往中持续发挥效用,如“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所体现的协商精神,以及“协和万邦”传统在外交实践中的现代回响,皆彰显其超越时空的精神底色。

  二、天坛神乐署:和合理念的空间叙事与礼乐表达

  立于天坛神乐署,我们得以具身体验和合文化的空间叙事与礼乐实践。天坛作为古代祭天重地,其建筑形制深蕴“天人合一”的哲学意涵:圜丘坛与祈年殿的圆形象征天宇运转,色彩配置亦呼应天地交感,传递出古人对宇宙秩序的虔敬理解。神乐署作为明清祭祀礼乐的中枢,更将和合理念融入音律,中和韶乐以庄重和谐的旋律实现“乐和天地、声谐民情”的文化功能,使抽象之“和”成为可聆听、可感知的艺术形态。我们于此相聚,实则是站在文明源流交汇处,重新激活历史场域中的文化生命力。

  三、和合文化的当代转化:从学术阐释到实践创新

  近年来,和合文化论坛与世界汉学中心等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和合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国际化传播,以学术研讨、文化展览与国际对话为媒介,深入挖掘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对接。例如,浙江台州等地将“和合善治”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企业界倡导“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均体现和合文化从思想资源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世界汉学中心则通过系统研究、国际汉学交流与学术互访,推动和合文化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议题,搭建起传统智慧与世界认知之间的学术桥梁。

  四、和合智慧与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文明底蕴

  当我们以历史纵深审视当代世界,可见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全球治理倡议等一系列中国方案,正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实践与国际性表达。

  “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共赢合作为路径,践行“和合共生”理念,将“协和万邦”的理想转化为跨文明协作的发展实践;

  全球发展倡议着眼于共同发展,致力于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体现“和实生物”的发展观,为全球均衡发展提供中国思路;

  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对话消弭冲突,以合作取代对抗,是“以和为贵”思想在全球治理层面的逻辑延伸;

  全球文明倡议则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倡议共同构建起“和而不同”的秩序愿景,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与可持续发展贡献系统性智慧。

  全球治理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彰显“和合包容”的治理哲学;

  这些倡议并非孤立政策,而是以和合文化为精神内核,从发展、安全、治理、文明等多维角度,回应全球治理困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各位嘉宾,天坛神乐署的礼乐遗韵,犹在耳畔回响;而当代中国所推动的全球性倡议,正书写着和合文化的新篇章。“通古今之道,合天地之德”,既是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精神主线,也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的哲学根基。

  愿本次沙龙成为一次深度的思想激荡,进一步挖掘和合文化的时代内涵,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明纽带,共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文明互鉴新境界注入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