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走出国门,中外影视互译与文化交流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以及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科技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而文化的繁荣又对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隆重开幕,本次论坛邀请了博·恩克满都呼、米格尔、高醇芳、宋淼、黄卓越、杨伟光、刘和平、张淑芳、姜征、葛水英、刘军等超过20位来自影视、文化、翻译、科技等多领域国内外专家,共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破壁垒、精准对接、深入协作、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前景建言献策。
高醇芳
培养海外观众群,优秀译者是关键
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 高醇芳
目前中国有非常好的影视外译中翻译队伍和配音团队,因此很多国外影视译制作品在国内很受欢迎;但相反,当中国电影翻译成外文时,却很难找到优秀的母语翻译团队。中国影视作品中有大量包含深刻中国文化知识的用词,如古代的年号、僧人法号等。中文水平不够的母语译者翻译起来常常词不达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对中国电影产生好奇和兴趣,但中国电影在一些国家中依然被认为是小众电影,海外推广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培养观众群首先就要求在海外电影节上播放电影的剧情介绍、导演介绍及剧照等信息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而目前的困难是中方提供的资料翻译质量不佳,往往达不到理想宣传效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中国电影充满希望和前途。
刘和平
影视领域,机器翻译很难取代人工翻译
原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院长 刘和平
语言服务涉及影视、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要做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这项工作,必须将翻译提升到语言服务的层次上。
虽然科技高速发展,但在艺术、文学、影视等智能要求非常高的领域中,机器翻译很难取代人工翻译。2011年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中国影视剧走进非洲开启了大门,影视剧在非洲受欢迎,除了精良的制作,译制人员高质量的翻译、对中国文化及目标国家文化的精准了解起到重要作用。
从单一的武打剧转变为体裁多样化,中国影视本地化在发展,但文化沟通障碍依存,需要创新以及考虑中国文化特征与译入语文化接受,在努力了解世界的同时让世界了解我们,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张淑芳
吃透两国文化的资深翻译很重要
国广子行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淑芳
向海外推广中国当下的优秀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等,必须要选用对两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资深翻译。唯有吃透两国文化,才能用地道的本土语言来连接两国的文化桥梁。而如《国家宝藏》这类涉及到古诗词的作品,以及《欢乐颂》《流浪地球》等内含大量成语、谚语、双关语的作品,必须要具有较强文学能力的人工翻译。
姜征
通过译制,保护好一个民族的语言
甲骨易(北京)翻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姜征
影视翻译不是简单的词与词对照,而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帮助观众代入剧情,深入思考电影的内核。通过影视译制,可以很好地保护一个民族的语言,而保护好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就是保护好这个民族的文化。
影视译制,译的不是台词而是故事,是每一个故事背后蕴藏优秀的文化。通过影视译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能够在海外传递,促进文化交流,促成人心相通,这是影视译制的使命。
葛水英
科技与文旅的融合已成为研究趋势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正研究员、中国科技文化传播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葛水英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与文旅的融合已成为国际研究趋势。
2019年4月29日开园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A1级园艺博览会,更是科技成果与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产物。葛水英研究员就以她及团队主导设计实施的2019世园会AR景园为例,介绍了AR技术与戏曲表演、虚拟视觉相结合,在文旅行业中的示范应用。中国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AR技术推动“新景区”“新戏曲”“新文旅”的尝试,探索用解决创新性、应用性,借助科技的力量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性及应用价值,实现助力其符合时代需求,有效地传播、传达乃至传承。
杨伟光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
原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理事长 杨伟光
当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体现在三点: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强;在影视作品、戏剧创作当中,科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技术使得不同领域、种类丰富的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建立起多元异构数字文化资源平台。
在网络化的方向上,新技术正在重构娱乐文化生态,这种新的生态一定会催生出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
但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即双边信息的不对称。文化领域对前沿科技发展和技术利用不了解,同时科技领域对人文内涵与技术的结合缺乏认知。因此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是简单的信息问题,是思想方法的问题。文化和科技领域专家们需要产生共识,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阐释古老的文化,才能够使传统文化从根本理念上得以更好的发展、延续和传播。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