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声独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10月14日晚在国家博物馆开场。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8月16日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获奖。
颁奖现场
“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但人们对文学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自囿于某一种理念。囿于任何一种理念的文学,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梁晓声说, 文化的生态园不论何等多种多样,如果缺少为文化的使命而分担一点儿作用的文学,则这样文化的生态是令人遗憾的。“ 我倍觉荣幸的是,与我同时获奖的4位作家同行,都以自己的作品参与了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拾遗补缺’。我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文学精神却基本一致。”
梁晓声(右)
“这次评奖才得知,茅盾文学奖的字数下限定为13万。事有凑巧,我的这本《牵风记》正好是13万字。也就是说,如果我再删去千儿八百,就凑不够法定字数,只能退出参评了。”90岁的徐怀中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薄薄一本小书,无可夸口。他回忆说,他20岁出头,深入进藏部队及康藏地区,创作了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等,见证了那个百废待兴、蒸蒸日上的黄金年代。至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他借小说《西线轶事》做了一点新的探索与开掘。“2014年,经过一个寂寞而又漫长的创作准备阶段,我着手打磨长篇《牵风记》。”他说自己身心愉悦、精神抖擞,完全放开了手脚,竭力做最后一搏,“一本夕阳之作终于让我给对付下来了,倒也痛快淋漓。”
徐则臣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写作22年来,一直在感谢这条河。感谢的方式就是一篇接一篇地写出与这条河相关的作品,它是我的小说最忠贞、最可靠的背景。”徐则臣说,这条河不仅仅是京杭大运河,而是他生活里遇到的所有河流的总和。二三十年前,他的生活从一条河边转换到另外一条河边,河流是他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乐园。河流不仅是最亲密的玩伴,还是认识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我盯紧那一朵朵浪花和一个个漩涡,想象它们在辽阔的大地上奔走不息。它们走到哪里,我的想象中的世界就到了哪里;它们走得有多远,我想象出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我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
陈彦则表示,获得茅奖是对他40年创作历程的肯定,他出生的山乡小县镇安,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股文学热潮,青年人几乎个个都在做着热辣辣的文学梦。他就是那时被裹挟进去,40年,再没有停止过丈量、勘测人性与生命温度的脚步,“我要感谢我的戏剧,感谢让我阅历了几十年的中国戏曲,感谢生命深度融合了几十年的文艺院团。我在那里做编剧、搞管理,更重要的是经历一种下沈的生活方式。这让我最终在写作《主角》时,有了一种流淌与喷涌的感觉,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功课便能信手拈来。”
李洱坦言:“感谢命运的馈赠。”2005年春天,他开始写作《应物兄》的时候,无论如何不可能意识到,它竟然要写十三年之久。“十三年中,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我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与各种知识的关系,都处在持续不断地变化之中。所有这些变化,都构成了新的现实,它既是对写作者的召唤,也是对写作者的挑战。”他说,一个植根于汉语文学伟大传统中的写作者,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对此作出回应。对他来说,这个回应的结果,便是这本《应物兄》。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