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米尔达(Jan Myrdal)是瑞典作家、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心系中国,至今已发表200多部(篇)评析和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著述,其中以1962年至1994年5次采访延安南郊柳林村,撰写的《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系列论著尤为著名,至今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各国,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读书目之一。
“瑞典最叛逆的作家”
扬·米尔达1927年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近郊罗姆马(Bromma)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冈纳·米尔达(Gunnar Myrdal)是瑞典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及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家。母亲阿尔瓦·米尔达(Alva Myrdal)是瑞典女政治家,曾任瑞典驻印度大使和瑞典教育部部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高职。由于他的父母长期关注种族问题和亚洲国家贫困问题,两人分别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这在诺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扬·米尔达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关注,在其青少年时代已经初见端倪。他曾阅读过关于法国大革命及左翼作家的著作,深受马列主义的熏陶。加之同时期欧洲反法西斯运动和瑞典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他开始积极投身于瑞典进步运动。1944年,17岁的扬·米尔达从学校退学,担任瑞典共产党党报记者、特约通讯员,之后又加入瑞典共产党。
1958年起,扬·米尔达先后游历了阿富汗、伊朗、柬埔寨、印度等20多个国家,倡导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关注第三世界问题、民族解放斗争,他谴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是霸权主义行为。1967年,他在瑞典组织创办了左翼评论杂志《文化前哨》,并长期担任责任编辑,宣传左翼思想。1968年,他出版的《一个不忠的欧洲人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Disloyal European),毫不隐晦地描述了他在美国和瑞典度过的艰难的童年岁月,反思自我和揭露社会的不公,被《纽约时报》评选为1968年“十大杰出书籍”之一。
扬·米尔达最近的一次国外旅行是在2010年1月,年逾八旬的他深入印度中部的丛林,在印共的游击区生活两周,采访了印共毛派的领导人。于2012年出版《红星照耀印度》(Red Star Over India)一书,阐述了他对印度局势的看法。由于他的观点热烈激进、直中要害,被西方称为“瑞典最叛逆的作家”。瑞典作家伊瓦·鲁·约翰逊甚至称赞“扬·米尔达是瑞典最好的作家”,“每当他出国旅行时,瑞典就会变得沉默”,“他很勇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卫道士”。
出版多篇有关中国的著作
扬·米尔达早年阅读过斯诺、韩素音等人关于中国的著述,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期望切身体验和观察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状况。
1962年春,扬·米尔达和摄影师妻子甘·凯丝丽(Gun Kessle)获得访华签证,这是他们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访问了内蒙古、云南等地以后,扬·米尔达提出了进驻中国农村调查采访的请求,最终获准在延安南郊的柳林公社体验生活两个月。
柳林村是公社化运动时期有名的“农业示范村”,村支书李有华曾被评为省级、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提到选择柳林村的缘由,扬·米尔达在《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序言中写道,“柳林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村庄,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就开始了共产主义实践,进行集体农业合作的最早试点”。可以说,柳林是当时农业体制改革的“样板”村。
8月初,扬·米尔达夫妇在两名翻译人员的陪同下经西安抵达延安,受到热情接待。他们通过村支书李有华和翻译的帮助,得以与柳林村民顺利访谈。在两个月时间内,扬·米尔达主要负责采访,甘·凯丝丽负责拍摄照片,他们从早上8点工作至下午6点,共采访了50户人家,近百位村民。至今,柳林村上了年纪的村民,对扬·米尔达此次来访仍然记忆犹新,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们第一次从扬·米尔达的书中看到自己和老一辈人的照片和文字,感慨万千。9月中旬,扬·米尔达夫妇离开柳林抵京,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应邀参加了国庆节的天安门观礼。这次中国之行长达9个月,扬·米尔达称“探访乡村和农民革命是作为中国旅程最重要的部分”。
1963年《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的瑞典文本于斯德哥尔摩首次出版。这本描述社会主义中国农村的著作,立即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随后被陆续译成英、法、德、日等二十多种语言。1965年英译本出版后,西方各大媒体对该书纷纷作了评论,评论家们在《卫报》《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对该书赞誉有加。其中,埃德加·斯诺在《新共和》杂志上评论道:“从三十多个人的自述中,人们了解了村子里几乎每个人的历史。没有一个人是国家的重要人物、党的伟大人物或是长征的老兵。然而,当他们开始回忆个人生活经历的时候,对于国情的呈现确实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新视角。”
《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一书的成功,为扬·米尔达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使他迅速跻身于瑞典著名汉学家之列,并于1968年当选瑞中友好协会主席。之后,他又以协会主席的身份多次访华,其中在1969年、1975年、1978年、1982年、1994年专程对柳林村进行回访,出版了《回到中国农村》(Return to that Chinese village)、《柳林的盛宴》(En fest i Liu Lin)等一批反映柳林村的著作。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6月10—20日,他来华时,还带领拍摄团队为柳林拍摄了一部长达45分钟的彩色纪录片。后来,这部纪录片在瑞典国家电视台播出,成为今天我们了解改革开放之前陕北农村的珍贵影像。扬·米尔达对延安柳林村持续关注长达20年,完整地记录了公社化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陕北农村的变迁历程。这一系列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发展变迁的论著,不仅在西方绝无仅有,在中国也是非常难得一见的。
除柳林村以外,扬·米尔达的足迹遍布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浙江、安徽等省区,出版了《华夏之游》(Chinese Journey)、《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中国实录:1975—1978》(China notebook:1975—1978》)等多部介绍中国的书籍。此外,他还作了不少关于中国的演讲。由于他对中瑞关系的突出贡献,1993年,南开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
笔耕不辍 心系中国
扬·米尔达现居瑞典哈兰省的海滨城市瓦尔贝里。他今年已92岁高龄,但依然笔耕不辍,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评论。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与他取得了联系,他非常高兴,热情地回信告知我们,他收藏的5万册书籍和档案全部保存在瓦尔贝里市中心的一栋四层楼的扬·米尔达图书馆,目前该馆由扬·米尔达协会管理。他的妻子甘·凯丝丽于2007年去世后,当年拍摄的照片和胶片交由斯德哥尔摩的远东文物博物馆收藏,他的女儿伊娃·米尔达是考古学家,在该馆任职。扬·米尔达表示,希望通过合适的渠道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捐赠给延安老区,以便让更多的人从事这项研究。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集体记忆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延安市柳林村的历史学考察”(17JZ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建宏、刘运杰,单位:延安大学历史系)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